嗎啡是鴉片中最主要的生物堿(含量約10-15%),1806年法國化學家F·澤爾蒂納首次從鴉片中分離出來。
純凈嗎啡為無色或白色結晶或粉末,難溶于水,易吸潮。隨著雜質含量的增加顏色逐漸加深,粗制嗎啡則為咖啡似的棕褐色粉末。在同樣質量下,注射嗎啡的效果比吸食鴉片強烈10-20倍。
嗎啡,常用其鹽酸鹽或硫酸鹽,屬于阿片類生物堿,為阿片受體激動劑。藥理作用:通過模擬內源性抗痛物質腦啡肽的作用,激動中樞神經阿片受體而產生強大的鎮痛作用。對一切疼痛均有效,對持續性鈍痛效果強于間斷性銳痛和內臟絞痛。
吸食嗎啡的癥狀有:流汗、顫抖、發熱、血壓高、肌肉疼痛和攣縮等。吸食嗎啡對神經中樞的副作用表現為嗜睡和性格的改變,引起某種程度的愜意和欣快感;在大腦皮層方面,可造成人注意力、思維和記憶性能的衰退,長期大劑量地使用嗎啡,會影起精神失常的癥狀,出現死亡和幻覺;在呼吸系統方面,大劑量的嗎啡會導致呼吸停止而死亡。嗎啡的極易成癮性使得長期吸食者無論從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會對嗎啡產生嚴重的依賴性,造成嚴重的毒物癖,從而使嗎啡成癮者不斷增加劑量以收到相同效果。
嗎啡口服后自胃腸道吸收,主要經腎臟由尿液排泄,少量經膽汁和乳汁排泄,嗎啡原型占2-12%,大部分(占60-80%)為嗎啡-葡萄糖酸甙。普通片劑清除半衰期為1.7~3小時,緩釋片和控釋片其達峰效應的時間較長,2~3小時,峰濃度較低,達穩態時血藥濃度波動較小,清除半衰期為3.5~5小時。
尿液中嗎啡的常見檢測方法,主要是化學反應法、免疫分析法、薄層色譜法、高效液相色譜法、氣相色譜法、高效毛細管電泳法、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法以及分子印記-化學發光法。這些方法對尿中嗎啡可進行定性、定量檢測,也可作為嗎啡依賴者診斷和脫毒療效評價的有效手段。但除免疫分析法外,其余方法基本上受限于儀器,不能實現現場的及時檢測。免疫分析法中的膠體金方法很好的解決了這方面的問題,從而得到廣泛的應用。
|